温针灸属于一种针灸方法,即先用普通的毫针刺在局部穴位,把艾条做成艾柱,套在已经扎在穴位的针上,把艾条点燃。通过艾绒比较强的渗透力加上针灸,能达到穴位的深处。这种温热感能直接作用到病变部位,所以对阳气虚、寒性的疾病的治疗效果很好。如女性痛经或者男科阳虚的阳痿、早泄,用温针治疗的效果都非常好,建议温针灸的治疗不要取太多穴位。因为这种温阳气的作用很大,所以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找正规的大夫辨证论治,寒性疾病和虚阳、阳虚的疾病才可以用这种温针灸的办法来进行治疗。
温针灸的操作,首先要针刺俞穴,针刺俞穴时要对俞穴和双手做消毒,然后将消毒后的针具刺入穴位,进行提插、捻转,得气以后,再将纯艾绒搓成枣核大的艾团,插到针柄上,距离患者的皮肤2-3cm,或者是将艾条切成2-3cm长的艾条段插在针柄上,距离患者的皮肤2-3cm。在点燃以前要在艾灸的区域放上硬纸片,以防燃烧后产生的灰烬落到患者皮肤上造成烫伤,在艾灸的过程中要及时询问被灸者的感受,防止造成烫伤。温针灸一般灸三壮即可,在温针灸以后要避免被灸的地方受凉,使病情加重。
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紧密结合的一种方法,它既需要留针,又要用艾灸这样的解决方法同时治病。往往是先扎针,扎上针之后在得气的基础上,然后在针位上挂上一个大概2cm长的一团艾条,点燃,然后再薰灸这么一个方法。温针灸的作用跟艾灸的作用是非常接近的,它都有温经散寒、扶阳固脱、益气消散、消瘀化结的作用,同时也有激发人体的正气,增强抵抗力的作用,通过腧穴对人体进行一个良好的调整。
温针灸是将毫针刺入穴位后,在针柄加一条2-3cm长的艾炷,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到体内,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。温针灸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遍,也比较受病人欢迎的一种疗法,要了解温针灸的功效,必须先知道针灸的功效。针灸具有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、补益气血、止疼解痉的功能。但是对于临床上虚症、寒症、痰湿瘀阻等疾病,采用单纯的针灸效果并不理想,运用以温针灸,使热力通过针柄传到针身,渗透到肌肤,进而达到温经散寒、补益气血、化瘀止痛的功效。
温针灸指在把针灸针刺入穴位里以后,把小段的艾条点燃,插在针灸针的尾部,以便一起进行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。其功效主要是结合了针刺与艾灸的双重功效,具有通络、止痛、温阳、行气的功效,临床的作用如下:第一、可以治疗虚寒类疾病,比如脾胃虚寒导致的胃寒胃疼、食谷不化、消化不良,可以在中脘穴进行温针灸。第二、可以治疗疼痛类疾病,比如膝关节的问题,以及老寒腿,可以在膝部,足三里进行温针灸。第三、可以对血瘀证,比如血瘀引起的肌肤疼痛,类似于神经痛的问题,也可以在辨证的基础上使用温针灸。
额温比腋温高,这一点并没有一定科学依据。通常所测腋温,是利用水银体温计测量,腋温在测量之前,一定要保证腋部干燥,测量要测量5-10分钟,根据读数判断。正常腋温在36℃-37℃,如果超过37.3℃存在发热情况。目前所测额温一般都是用额温枪测定,是根据红外线原理测定,一般腋温正常在35.8℃-37℃。因此腋温与额温基本上相似,并没有比腋温明显升高,有些时候还甚至会稍微低一点。额温测量体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,比如过于寒冷或者是大风天气有所影响,需要在室内过一段时间测量。
人体正常的体温范围是腋下温度在36℃-37℃之间。临床上如果超过了37℃则认为属于发热,应该尽快结合症状以及完善相关检查,明确病因,进行对症治疗。在疫情期间,患者体温的升高意味着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,尽早进行隔离。在38℃以下的发热,能够最终靠居家隔离,密切观察病情,及时上报,口服安瑞克等药物能对症治疗。对于体温高于38℃的发热,应该立即在就近的发热门诊进行就诊,完善核酸检验测试或者胸部CT检查,以确定是不是为新冠病毒肺炎,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,运用中药、西药相结合的方式,配合胸部CT定期复查,明确病情的进展。在疾病的后期能够最终靠呼吸机辅助呼吸,对症调治。
耳温属于体表温度,在35.7℃-37.5℃都属于正常的范围,由于体温会随年纪、周围环境等有一定的变化。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,而是一个温度范围,深部体温比较恒定,如肛温。体温会随着性别、年龄、昼夜变化、运动、情绪波动等有一定的差异,但变化都在正常范围以内,一天之内早上2:00-5:00体温最低,下午5:00-7:00体温最高,但体温变化通常不超过0.8℃。用耳温枪测的耳温,正常范围在35.8℃-38℃,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,可能不是很准确,建议最好还是不要采用,最好测量腋温和肛温。
在正确使用体温计测量的情况下,正常人体温在腋窝是36-37℃之间,在口腔是36.3-37.2℃之间,而直肠的温度正常是36.5-37.7℃之间,但是体温的数值并不是绝对的,只是一个范围,会有一定的波动,一个人早上的体温会比较低,下午的体温会比较高。在进餐以及激烈运动以后体温可能会略高,而女性在排卵以后体温会降低。另外,老年人的体温可能比青年低,波动或者变化也都不会超过1℃左右。体温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,而在临床上它的数据很重要,很多时候能作为诊断疾病的手段之一。
正常人额头温度为35-37℃之间,测量人体额头温度通常使用额纹计,额温计是一种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,是利用红外线辐射原理测量人体体温,可用于测量人体额头温度,如果受真实的情况限制,也可测量手腕温度。具体测量方法是将红外线探测器部分对准额头正中央眉心上方,并保持垂直,测量不能被头发遮挡,如果有汗水应擦干,与额头的距离要保持在3-5cm左右。在额温计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,模式选择要正确,使用前确认额温计处于体温测量模式,如不是处于体温测量模式,应按照说明书步骤设置到该模式,额温计工作环境和温度在16-35℃之间,使用时应避免阳光直晒和环境热辐射。
额温目前主要使用额温枪来测定,不同的年龄正常值范围也不同,而且波动比较大,对于0-2岁孩子额温的正常值在36.4-38℃,3-10岁孩子额温的正常值在36.1-37.8℃,11-65岁人群额温的正常值在35.9-37.6℃,大于65岁老年人额温的正常值在35.8-37.5℃。使用额温枪测量温度时,要求使用的环境和温度在16-35℃之间,否则会影响测试结果,使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,测量时探头应垂直于前额的正中眉心上方,测量的距离一般在3cm左右,额部的汗液要擦拭干净,不要有遮挡,需要重复测量时要移开探头,并且等待五秒钟左右再次测量。
舌温也叫口温,也就是口腔的温度,其正常值为36.3℃-37.2℃。口温测量是临床上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,口温测量时将体温计消毒、擦干净,将体温计探测体温部分放在舌下,紧闭口腔3-5分钟,切记不要用力咬体温计,特别是水银体温计,以免咬破造成水银泄漏、误吞。当然,现在有数字体温计相对安全、方便使用,但是口腔温度测量一般适用于清醒配合的患者,对于小孩、虚弱、昏迷、容易呕吐的患者,不适用于口温测量。
耳温枪主要是利用红外线反射的理论,主要是鼓膜的反射来测量体温。鼓膜位于外耳道的深处,能够真实的反映体温的情况,所以一般耳温是较好的一种选择。在测试耳温的时候,要注意清除外耳道的耵聍。同时检查的时候,要注意把外耳道拉直,这样才容易测得准。额温是测量额部的温度,额温主要受环境的影响显而易见,同时如果皮肤上污垢多、皮肤出汗以及其他的原因,都可以影响到额温的数值。所以,综合来说耳温比额温较好。当然,如果做一次常规的体温形式的筛选,额温可能具有一定的便捷性。
额温枪和耳温枪没什么好坏的区别,额温枪和耳温枪代替了传统的腋下、口腔和肛门的体温计,它采取一种不接触的方式。目前来说,更推荐额温枪,因为额温枪可以完全不接触到受试者的皮肤,能够大大减少间接感染的机会,而且效果也比较好,耳温枪实际上要到病人的耳朵里去测量,毕竟操作起来挺麻烦,而且有时受试的设备可能容易跟病人的皮肤做接触,也增加潜在基础性感染的机会。因此,在新冠疫情期间作为体温筛查时,更多使用额温枪,耳温枪几乎很少使用,从这个方面来讲,额温枪可能更安全,使用也更简易方便。耳温枪用起来,接触性感染的机会比额温枪要大一些,因此是一种相对有劣势,有缺陷的设备,现在用的很少,而且额温枪和耳温枪体温测量速度比传统的水银体温计要快,水银体温计要放到腋下15分钟才出结果,额温枪和耳温枪可能十几秒钟或几秒钟就能出来结果。